“教育部有关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有关规定出台之后,最为急迫的后续工作就是如何提高教师素养,改善教学质量,深化教育改革。”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金盛华“三句话不离本行”。
针对全社会对“减负”的拍手叫好,金盛华指出,学生、家长、教师、学校和社会各方需要对“减负”有一个恰当的认识,才能使“减负”在社会各方努力下真正成为一个促进教育改革、深化素质教育的积极举措。
金盛华认为,“减负”决不是减少挑战、降低要求,其实质目的在于“增强”。全社会决不能将中小学的“减负”简单理解为不做家庭作业或是不考试,应该看到“减负”中所要减的“负”,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负面效应的冗余的“负”,要把“减负”的教育变革目的和加强素质教育的努力有机联系起来。
有了这种认识,金盛华还为“减负”的真正落实提出了三点建设性的意见。第一,教育工作者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必须对未来社会的人才要求、各阶段儿童心理潜力、各阶段儿童合理生活结构等提出科学和清晰的概念,素质教育才可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水平,“减负”的科学性才更为明确,具体操作计划才更为有的放矢。第二,应从教育的目的、教育系统的设置、教材的选择、教学方法的采用、教师的素质等多方面,进行深层次的、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变革。只有这样,学习效率才能提高,“减负”才有可操作的空间。第三,学生由于“减负”而获得了更多自由时间和生活重构的可能性,需要在有效的引导下让其成为使学生增强学习和一般能力的过程。
因此,“减负”作用的真正实现,需要社区、学校、家长多方面的合作,以帮助学生在“减负”提供的更大空间里设计更富有建设性的生活结构,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。
金盛华,1957年出生,199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,现在还担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。他的著作《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》获得了1995年度全国优秀教育图书奖。目前,他正在进行“中国民众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”和“提高师生综合素质”等课题的研究。